氣候治理藍圖與永續轉型方向
面對氣候變遷風險與全球減碳趨勢,倚天酷碁已逐步展開相關管理機制,從減碳行動、能源轉型到永續目標的設定,配合集團策略推動多項應對作為,以提升營運韌性並順應產業發展趨勢。作為宏碁集團的一員,本公司亦配合集團淨零與再生能源目標,預期可透過能源轉型與效率提升,帶動營運成本優化與品牌形象強化,進而提升整體競爭力。未來,將循序規劃短中長期策略,以穩健推進永續轉型方向。
轉型策略

能源評估與碳基礎盤查
● 已完成2024 年度碳盤查作業:
範疇一:0.26 tCO2e
範疇二:43.34 tCO2e
(1) 整合能源使用現況評估與設備盤點作業,作為後續管理與減碳計畫基礎。
● 能源效率提升措施:
投資節能設備(例如LED 照明系統)或節電行為的落實(例如電腦閒置休眠、事務機閒置省電模式、冷氣溫控26-28 度),以減少能耗和浪費。預期效益降低整體用電量與間接碳排放,支援年度減碳目標。

訂立減碳目標
並建立透明報告機制
● 依據2024 年度基線數據,倚天酷碁年度溫室氣體排放總量
(範疇一:0.26 tCO2e,範疇二:43.34 tCO2e,共計43.6 tCO2e)為基礎,預計於五年內(至2029 年)達成總排放量減少30%(約13 tCO2e)的短期目標。對應措施包含提升能源效率(如LED 與空調系統升級)、導入再生能源(如電力購買協議或憑證)、優化設備操作行為等。此項目亦與第 05 章永續產品設計策略相互呼應,包含提升回收材料比例與包裝優化等減碳設計方向。
● 採用國際認可的報告標準(如CDP 或GHG Protocol),定期向宏碁披露排放數據與進展。

採用綠電
(逐步加入RE100 目標)
● 採購綠電與再生能源憑證(RECs),規劃逐年提升綠電使用占比,初期可透過購買台電再生能源憑證(T-REC)或參與政府主導的再生能源交易機制,作為轉型過渡手段。中期目標為綠電佔總用電量的 30%,並持續邁向RE100 長期承諾。
● 與再生能源供應商合作,優先採購當地風能、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,並評估簽訂虛擬或實體電力購買協議(PPA)之可行性,以確保綠電來源穩定並符合環境責任。此舉除能減少範疇二碳排放外,亦有助於降低能源市場波動對營運成本的影響。

教育與意識提升
● 培訓員工,提升對碳中和、能源轉型的認識。
● 與其他供應商分享最佳實踐,促進行業整體進步。

深度能源轉型
● 投資自有可再生能源設施:
預計於主要據點(如台灣總部)設置自有太陽能設備,初步設置容量達300 kWp,預估年發電量達39 萬度電,可減少約200 tCO2e 排放。未來將依進度評估擴增及混合型儲能技術的可行性。

循環經濟導向的產品與生產
● 持續導入環境友善材質與流程:為因應市場對永續產品的期待,倚天酷碁已逐步在產品如電腦包袋、鍵盤與滑鼠等周邊配件導入環保材料,例如 PCR(Post-Consumer Recycled)消費後回收塑料及 OBP(Ocean Bound Plastic)海洋回收塑料。
● 製造流程方面,亦評估採用較低碳排放與減廢導向的策略,例如集中熱處理與單一材料裁切流程,此類作法有助於提升產品的回收效率、簡化分類流程,並可望減少材料浪費與能源使用,朝降低全生命週期環境衝擊的方向努力。
● 提升產品品質,延長使用壽命:為減少因產品損壞而造成的資源浪費,強化產品設計與品管,提升包袋與鍵盤滑鼠等配件的耐用性與使用年限。採用高強度纖維布料、強化縫線與耐用拉鍊結構,並進行耐久測試,降低消費者更換頻率,減少不必要的物料與碳排浪費,兼顧消費體驗與永續責任。

碳排放減量創新
● 倚天酷碁關注未來可能帶來突破的減碳技術,評估包括碳捕集與儲存(CCS)、替代燃料(如氫氣、碳中和生物燃料)等方案的發展趨勢與應用潛力。此類創新雖尚未廣泛應用於現階段業務,但公司視其為中長期淨零策略中的潛在補充方案,並將持續關注技術成熟度與實務推進條件。

全面實現可再生能源運營
● 邁向100% 可再生能源運營,預計於第10 年(約2033 年)達成所有營運設施100% 採用可再生能源供電,呼應宏碁集團RE100 承諾。此策略將整合至「溫室氣體減排路徑與永續財務規劃」,以提升可行性與財務穩健性。

與宏碁共同參
與淨零合作項目
● 推動供應鏈碳中和:與宏碁及跨組織合作推動碳減排計畫。包括:
(1) 組建供應鏈綠電採購聯盟,研議以聯合採購方式提升談判力、降低綠電成本。
(2) 探討參與國際認證的碳權(如VCS、Gold Standard)投資案,視可行性分享抵換效益。
● 強化ESG 合作與透明度:
(1) 初步規劃推動「供應商永續行動計畫」,視實際執行情形蒐集供應商碳盤查相關資料,並研議是否鼓勵其參與第三方驗證及CDP 揭露。
(2) 同步參考TCFD 框架,逐步強化供應鏈對氣候風險的辨識與管理能力。

擔任淨零推動
的參考案例企業
● 未來完成能源與碳轉型後,將積極分享經驗,參與產業對話與研討活動,擔任永續推動的實務參考。